2012 年 01 月 31 日
我的脑子有一个坏习惯,睡前的思维特别地活跃,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想法,还会构思文章。可是这些想法留到第二天早晨再写出来,总觉得和隔夜的茶水一样变质了,进入梦乡之前觉得灵动有趣的话变得干涩无味。前两天入睡前又有了一些新想法,于是下床打开电脑把它打出来,遇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:我太困了,所以长话就想尽量地往短说,速速收场为上。那篇文章也就写得不甚理想。也许理想的写作流程是这样的,把平日的想法晒成干,临到打开博客写作界面的时候再用水泡开,趁着正新鲜端上……
这几天刷微波的时间上升了很多,粗粗统计了一下,每天花费在社会化网络上的时间有 2-3 小时以上。主要关注的事件自然是韩寒和方舟子之间的恩怨,有时候也会循着微波引用顺流而上,看看人家也写了什么。我有一点信息强迫症,看到没有见过的新鲜信息总觉得不甘心,于是,时间就这么悄悄地过去了。关于这场争论,我觉得我已经没什么需要多说的了。不管官司结果如何,《光明和磊落》我还是会买的。我还是想引用一下《黄金时代》的一段话:
我对她说,她确实是个破鞋。还举出一些理由来:所谓破鞋者,乃是一个指称,大家都说你是破鞋,你就是破鞋,没什么道理可讲。大家说你偷了汉,你就是偷了汉,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。至于大家为什么要说你是破鞋,照我看是这样:大家都认为,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,就该面色黝黑,乳房下垂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,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,所以你是破鞋。假如你不想当破鞋,就要把脸弄黑,把乳房弄下垂,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。当然这样很吃亏,假如你不想吃亏,就该去偷个汉来。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。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。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。
这段话尽管某些人看了会觉得很俗,不过我当初读的时候是觉得很有意思的。现在再回想起来,总觉得小波挺犀利的。
这几天很多人都在就《三重门》进行考据。那本小说我是 02 年的时候读的,之后又复习了好几遍,但是从来没想到里边有这么多可考的地方。托考据者之福,我第一次知道了《广岛之恋》这首歌是怎么唱的,还有那一段英文歌词的出处,同时,看到韩寒和他父亲所给出的当年的手稿字迹,我也有了回忆当年的心情——
《三重门》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的青春小说(归到这一类应该没错),现在来看,模仿《围城》的痕迹很重,虽然有趣但是没什么特别深刻的地方。但是这本书很真实,很贴近我当时的心理。十三四岁的人,想要叛逆,也开始有自己欣赏的异性。这时候突然有一本书出现在我眼前,向你展示教育如何地操蛋,恋爱如何地美妙,带着我熟悉的感觉,我感觉就像找到了知音。所以,以前常常以林雨翔自况,也很向往自己的生活中有这么一个 susan——现在也未尝没有林雨翔的感觉。我自己当年也是有写作梦的,可惜写出来的东西很糟糕,自己也没有那种恒心,没能坚持下去。至于要有一手好字的梦想,也没能实现。在高中的时候虽然花了一点时间来练习,但是写出来的汉字仍然只起到最基本的表达意思的作用。
韩寒向我展示了一个文艺青年是如何养成的,于是我也在想,我也要写一首漂亮的硬笔字。虽然现在码字已经成为了主流,但是一手好字还是会很拉风的。
我在校内的第 250 篇日志是几小时前的那篇模仿文。我觉得这个数字非常适合于这样的文章。虽说谣言止于智者,可是谁都不是全才(我才不会想到有些人连常识都没有的那么失礼的事情呢),对于不重要的信息我们也不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审视,这就是谣言滋生的土壤吧。而对于有些连辟谣也显得多余的文章,借用一下文体娱乐一番其实很有趣味的。当然,有些主题还是不宜拿来娱乐的,比如韩松的《唐山大地震真的发生过吗》这样的就显得太敏感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