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青春》读后感
我受《三重门》毒害很大,对于其作者,我只是很佩服很看好,却没到狂热的程度。他的小说有很多我都没有读,不读也没有多大遗憾,一个人最好的作品,总得等到他过世了之后才能稍微有点结论。但是他的博客是每周必刷新的,虽然很多文章其实没什么内容,还不如去看李承鹏、张鸣、谭飞等人的,但是偶尔也有很让我深感赞同的出现——当然,很尖锐的那部分,轮到我来看的时候,只能从别的转载上看到了。
韩寒的《青春》这本书,一开始在报刊亭看到的时候并没有打算买,报刊亭卖的是原价,而且如果这本书是博文集的话,那么基本每一篇我也都看过。回来之后看亚马逊上边对这本书的评论,有两个评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,一个说,如果现在不赶紧买的话,以后说不定连网上都找不到了;另外一个说的是,这本书的报刊亭零售版有书签附送。所以第二天我又跑去了报刊亭,所幸还有货。
撕开封皮之后仔细检查了一下,发现第二个评论是错的,没有书签。第一个评论也有点危言耸听。这本书能够通过重重的审查后出版,过激的文字早就没有了,就算以后网上都找不到的话,估计也是因为没什么价值而不是相反。此外,本书的装帧过于精美,排版和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,行间能再插进两行五号字,摸起来很厚的一本书,脱完水之后,干货也不多。
既然买回来了,而且内容也不多,那就先读一遍重温一下吧。读了一遍之后,发现除了《城市让生活更糟糕》的文字稿是第一次见之外,别的文章都有印象。文章也是按照主题来分类的,这些主题从青春,到生活琐碎都有。
正如某人(记不起是谁了)所分析的一样,韩寒的博文文笔不是最好,思想也并没有多深刻,但是至少他在写出来,他敢写出来,他也能写出来。对于我来说,这三点每一点实在都是力所不逮。
好像还应该写点感想的,但是最近好像也说过了,就算我没说过,别人也说过了,再围绕着青春纠结的话,又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了,于是就此打住吧。
某天走在路上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小说《青春之歌》,但是只能回忆起两个人物来了:林道静,和余永泽。余永泽的道路摆在每个人面前,林道静的轨迹却不知在哪里。时代变了,评判标准也都如此地不一样了。